同济大学一团队6项发明专利"卖出"3800万元
相信大家现在经常听到“专利资本”、“专利运营”等高大上的词语,许多人觉得这些名词很遥远,或者跟自己的专利没有多大关系,而近日关于同济大学专利授权转让的一则新闻颠覆了我们的世界观,用事实说明了其实我们的专利中也藏着黄金屋。
5月18日,在上海高校张江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指导下,同济大学、润坤(上海)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技术专利转移协议》,将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装置”6项发明专利授权转让,合同金额共计3800万元人民币,创下了同济大学历史上最大额度的技术转移现金合同,据悉学校将所得收益的85%有关划归科研团队,用于支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奖励。
同济大学校方表示,这是该校“企业+高校+独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三位一体”专业化、规范化技术转移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
我们知道专利成果的转让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但是同济大学的专利之所以能获得授权成功,除去技术上的优势,也离不开大学对科研的重视!同济大学发布了《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对科技成果的形成、转化流程、收益分配等作出明确规定,以此激励师生对科技成果进行后续开发、应用、推广,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
近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特别是2015年10月修订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正式施行,同济大学积极响应国家这一号召,在科研管理、科研成果转移过程服务、收益管理和科研人员激励等方面,创新机制体制,出台相关政策,全面提升同济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推进成果落地。
2015年以来,同济大学实现了“技术入股”“现金转让”等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模式;除此次王占山团队技术转让外,同济大学海洋科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正在推进中。
同济大学科研团队的专利成果得到转化用事实告诉我们专利中藏着黄金屋。您的技术也蕴藏着巨大价值,只缺少发现的眼睛和足够的重视。
深圳韦恩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